一、蓽路藍蔞,以啟山林——薪火相傳的歷史沿革
五十年征程,櫛風沐雨。自1964年建院之初,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即成立外科胸腹組,創業發展,彌足維艱。整整20年的風雨磨練后,腹科成立,19名醫生擔當59張病床的安危。1998年,由于?瓢l展迅速,肝膽科從腹科分出,2002年隨著東大樓落成,泌尿外科成立,腹科基本不再收治肝膽系及泌尿系腫瘤。至此,腹科病房共70張病床,占地達2600
平方米。
?圃诎l展中進步,歷史在傳承中積淀。2009年,為進一步強化?茖嵙,院領導高瞻遠矚,與時俱進,胃胰科破而后立,目前成為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最年輕的科室之一,現有醫生14名,其中正高3名、副高4名、中級3名;護士29名,其中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周志偉教授實驗室技術員1名。
作為國內享有盛譽的集醫療、科研及教學為一體的胃胰?蒲芯恐行,胃胰科既承擔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癌、胰腺癌單病種及黑色素瘤、軟組織腫瘤的一線臨床、科研工作,同時也是廣東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的主委單位。短短五年的時間,胃胰科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蓬勃里程,風生水起,成績斐然。
二、勇立潮頭,爭創一流——精進不休的醫療水平
胃胰科醫療重點是胃癌、胰腺癌及胃腸間質瘤、黑色素瘤、軟組織腫瘤
...(查看科室全部簡介)
的規范化診斷治療及科學研究,尤其胃癌的綜合治療,憑借一代代前輩們薪火相傳的經驗積累、單病種首席專家的嚴格把關、中心相關科室的雄厚實力以及科室同仁的不懈奮斗,胃胰科不但成為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胃癌規范化治療的標桿,而且為推進我國胃癌防治工作、提高胃癌總體治療水平做出了一定貢獻。1990年至2010年數據顯示,該科手術切除胃癌患者總的1、3、5、10年生存率分別為84.1%、56.9%、48.1%及41.8%,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1、3、5、10年生存率分別為88.0%、62.7%、53.7%及46.8%,處于國內領先并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此外,近10年來,該科手術切除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40.1%上升至目前的51.5%,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由此前的45.7%上升至目前的57.1%,總體療效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五年來,胃胰科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技術為根本,以個體化治療為特色”的醫療理念,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不斷優化內部管理,以質量促發展,大力推進新技術的臨床轉化,努力打造發展型醫療團隊,相繼開展了腹腔鏡聯合內鏡在胃腫瘤中的應用、腹腔熱灌注化療、近端胃癌根治術后消化道重建(功能性空腸間置重建)、腹腔鏡脾門淋巴結清掃術等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在綜合治療領域,該科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尤其在術后輔助化療、圍手術期化療、圍手術期放化療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獲得了豐富的經驗,為進一步提高胃癌患者的整體預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碩果累累的教學成績
科室承擔本科生、留學生等的?埔娏晭Ы倘蝿,并承擔本科生、研究生和進修生的授課培訓工作。目前共有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4名。建科五年來共招收碩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1名,其中包括外國留學生2名。
2008年,胃胰科開始主辦醫學繼續教育項目“進展期胃癌規范化治療學習班”,時隔一年便升級為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學員均為來自全國各地胃癌專業領域的同仁。五年來,詹友慶教授和周志偉教授秉承“務實創新、服務臨床”的辦班精神,努力打造特色鮮明、實用務實的學習交流平臺,學習班的內容質量不斷提升、規模不斷擴大,僅2013年第六屆學習班就吸引了400余名學員參加,為進一步推廣我國胃癌的規范化治療做出了巨大貢獻。
胃胰科2012年起開始舉辦每季度一期的“胃癌外科治療新技術新理念培訓班”,每期招收5-8名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學員,授課方式包括手術觀摩、術后討論及專題授課,旨在進一步推動胃癌手術規范化,同時通過新技術、新理念、新設備的融入不斷提高胃癌手術的水平及治療效果。至今該培訓班已開辦共7期,已培訓各地學員近50名。
為保持理論教學的先進性,周志偉教授特意組織優秀教師更新修訂教材——《臨床腫瘤學》相關章節。此外,由該科主編或參編的著作有:《社區防癌健康教育》、《造口康復治療——理論與實踐》、《黑色素瘤的基礎與臨床》、《個體化醫學原則》、《胃癌》、《中國現代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國際比較》等。由科室主辦的胃癌單病種專業刊物《胃癌》已定期出版,將最新的胃癌研究進展和熱點問題刊出,每期出版800-1000冊,免費寄贈給各地胃癌領域的專家同仁,已出版至第九期。另外,該科為普及胃癌專業知識,構建醫務人員之間、醫患之間交流平臺的胃癌專業網站,也于2009年開通。
作為一個年輕的科室,教學工作既是科室承擔的基本任務,也是科室得以發展壯大的基礎。建科以來,科主任周志偉教授即將教學工作作為科室工作的重點及發展方向之一,全力培養科室成員的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全科成員的教育熱情和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青年教師授課大賽中,袁庶強主治醫師和邱海波醫師分別獲得2011年、2013年授課大賽的英語組三等獎;2014年,周志偉教授榮獲“中山大學醫科優秀臨床教學管理人員”稱號,這一稱號既是對周志偉教授個人三十年孜孜不倦從醫從教的高度贊揚,也是對科室近年來在教學工作方面突出貢獻的肯定。
四、高屋建瓴,放眼未來——與時俱進的科研理念
秉承著“頂層設計、整合資源、突出優勢、統籌推進”的臨床科研總體工作思路,胃胰科已形成了堅實的研究基礎和嚴謹的科研傳統,擁有一支梯隊結構合理、綜合實力較強的學術團隊,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在全國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先后獲得科研基金20項,其中國家級基金8項,省部級基金10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共50余篇,其中SCI論文40余篇,分別發表在Stem Cells、Annals of Surgery、PLOS ONE、Annals of oncology等著名腫瘤學雜志。
科研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料和病例標本。建科以來,科室非常重視科研基礎資料庫建設,近年來已建立起較完備的手術數據資料庫、標本庫、血清庫和細胞庫,其中胃癌數據資料庫收錄了1964年建院至今的近4500例內容詳盡的胃癌病例數據。為便于學術交流,2013年起手術影像資料庫開始建設,目前已初具雛形。
2012年,胃胰科周志偉教授課題組實驗室成立。2013年,為實踐“走出去、請進來”的科研改革思路,也為了推進臨床和科研高效結合及學科建設,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特聘香港科技大學梁純教授為客座教授,梁純教授團隊和周志偉教授課題組將在科研、人才培養、尤其是胃癌臨床成果轉化及國際交流等方面緊密合作,共同進步。
目前胃胰科牽頭多項多中心臨床研究,包括中山大學5010項目“術前放化療聯合手術及輔助化療與術前化療聯合手術及輔助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隨機對照研究”、“S-1聯合奧沙利鉑對比S-1單藥針對進展期胃癌D2根治術后患者輔助化療的隨機、對照、多中心、開放性III期臨床研究”、“曲妥珠單抗聯合XELOX新輔助治療HER2-neu陽性胃/胃食管結合部腺癌臨床研究”;此外,作為華南地區重要的胃癌單病種實驗基地,科室還參與了多項多中心臨床研究,其中包括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奧沙利鉑聯合氟尿嘧啶、甲酰四氫葉酸鈣兩周方案(mFOLFOX7)用于進展期胃癌圍手術期化療的II期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Classic研究等,大幅提升了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癌臨床試驗學術水平及國際影響力。
五、海納百川,擇善而從——并軌國際的人才培養與對外交流
科室采取出國留學和人才交流等形式培養臨床、科研綜合型人才。2003年周志偉教授赴澳大利亞皇家Adelaide醫院外科進修學習;2010年陳映波主任醫師赴澳大利亞悉尼Melanoma Institute Australia進修學習;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徐大志副主任醫師赴美國MD Anderson癌癥中心學習深造;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袁庶強主治醫師赴美國MD Anderson癌癥中心訪問學習;2011年邱海波醫師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2013年王瑋主治醫師赴福建醫科大學協和醫院進行腹腔鏡胃癌手術學習;2014年2月19日,孫曉衛副主任醫師赴新疆喀什參加廣東省衛計委組織的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因材施教、盡展所長是該科一向秉承的人才培養理念,在科主任的領導下,科室成員得到極大的發展空間,獲得眾多資源共享的機會。
為增強科室影響力,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該科不定期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知名胃癌、胰腺癌專家前來交流。為與國際學術水平接軌,該科與哈佛大學醫學院、香港科技大學等知名醫學院校進行了友好的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
由科室發起組織,廣東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于2009年11月20日成立,詹友慶教授任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作為廣東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的主委單位,科室每年籌備召開一次廣東省胃癌學術研討會,會議除了邀請我國知名胃癌專家前來授課,還特別邀請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胃癌專家學者前來交流。至今該研討會已舉辦了五屆,成為醫學專家傳道授業的榮譽講堂,醫學同仁學術交流的至高平臺,為進一步推廣具有專業共識的胃癌規范化診療以及促進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的深度轉化奠定了廣廈宏基。
(隱藏科室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