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科是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重點科室之一,早在1964年,華南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前身)成立后便致力于原發性肝癌的研究,是華南地區最早從事肝癌研究的基地,也是我國最早開展肝癌外科治療的醫院之一,多年來一直肩負著該地區的肝癌防治療研究工作。30多年來取得可喜的成就。先后成立了中山醫科大學肝癌研究室、廣東省肝癌研究協作組,并設有?撇》,1998年獨立形成中山醫科大學肝癌研究中心棗肝膽科。是國內
目前唯一家集肝癌的外科、介入、放療、中醫中藥等為一體的肝癌治療專業科室,能為病人選擇最優化的單病種治療方案,取得最佳療效。 肝膽科目前擁有?撇〈62張,全科共有技術骨干15人,副高以上職稱的有8人,在讀研究生4人,博士生1人,博士后1人,還有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組成25人的肝癌單病種治療管理小組,負責全院肝癌的收治和制訂最優化的治療方案。目前已配備有專供肝癌診斷治療的B超診斷儀2部(配有多種功能的超聲探頭,可供術前和術中定位診斷),DSA診斷治療儀一臺,美國達隆公司射頻治療儀一臺,配合腫瘤醫院先進的CT、MRI、放療機器等先進設備,能為肝病患者做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切除、介入治療、放療、化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其中手術切除的療效最好,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改進,肝癌的手術切除率也不斷提高。在八十年代起,我科就開展對肝癌外科手術模式的改進,代替以往的規則性肝切除術,在國內首 ...(查看科室全部簡介) 國內首次對不規則性的肝切除的適應癥、技術操作療效進行全面研究。證實該術式操作簡便,尤其是適用于合并肝硬化的病人,能提高手術切除率,提高肝癌的總體療效。到目前為止,我科手術切除的肝癌病人近2000例(是目前國內切除例數最多的三家醫院之一),其術后病人總的5年生存率達到40%,小肝癌手術后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55%以上,不少病人術后健康生存超過20年。 針對肝癌術后復發率高、療效差的特點,我科在國內最早開展利用術后的輔助性介入治療降低肝癌手術后的復率、提高生存期的研究,并取得國家教委、衛生部科研的基金,證實術后介入治療能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同時結合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在國內首次提出肝癌術后復發高危人群的診斷標準和輔助治療措施。 我科從1989年開展介入治療10多年來,已為2000多例肝癌病人進行介入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不少病人獲得二期切除的機會,也使很多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期得到延長。1996年起開展在B超引導下的非血管性介入療法,包括無水酒精瘤內注射、微波治療、射頻治療等肝癌的局部治療,這些新興的微創技術為肝癌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 我科在不斷提高臨床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也積極開展各項科研工作,為臨床進步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隨著對肝癌研究的不斷深入,單一的外科手術切除或介入治療難以再提高療效,如何將外科技術,介入治療,放療,中醫中藥等多種手段綜合起來,這正是我科承擔的國家九五攻關項目─肝癌的手術與介入治療對比研究課題的重要內容。通過以上攻關課題,初步摸索了一套集外科、介入、放療、中醫等技術為一體的肝癌優化治療模式,并對肝癌的病理、分子生物學、肝儲備功能、藥物敏感性等方面作出更深入的研究。該科室專家出診情況
12月3日
星期四
12月4日
星期五
12月5日
星期六
12月6日
星期日
12月3日
星期四
12月4日
星期五
12月5日
星期六
12月6日
星期日